

关注我所关注的
维基百科本周将暂停英文服务24小时,以示对网络反盗版法的反对。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此前表示,提议中的网络反盗版法将影响了互联网的未来发展。
从美国东部时间本周三午夜(注:北京时间周四中午)开始,维基百科将暂停显示所有 英文页面,因此访问者将只能看到与存在争议的《网络反盗版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相关的信息。维基百科将呼吁读者联系各地议员,投票反对这两项法案。除 维基百科之外,其他一些较小的网站,例如Reddit.com和Cheezeburge也将参与行动。
威尔士表示:“这是非常粗陋的法律草案,对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来说非常危险。”他同时表示,暂停英文服务24小时的做法是由维基百科社区中撰稿人和编辑投票决定的。根据comScore的数据,英文版维基百科每天平均全球访问量超过2500万次。
谷歌和Facebook此前已经对这两项法案表示反对,不过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唱片公司对此表示支持。内容所有者认为,这一立法将能够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就业。
美国国会众议院正在研究的《网络反盗版法》旨在打击盗版美国电影、音乐和其他商品的销售,将要求互联网公司封杀提供盗版内容的美国国外网站。此外,这一法案还对广告网络和搜索引擎提出要求。
美国白宫官员上周六发布博客文章称,《网络反盗版法》有可能使互联网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不利于互联网上的合法活动。威尔士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反对意见的形成,白宫开始关注此事。”
威尔士指出,目前形式的法案草案过于宽泛,将使类似维基百科的网站难以运营。他表示:“我认为,版权所有者确实面临盗版问题,但应该有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不带来互联网审查。”
——————————————————-
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如果有的话,早就被和谐了。
北京时间1月18日凌晨消息,雅虎周二宣布,公司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已经辞去公司董事及所有职位,未来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公司事务。此外杨致远还将辞去雅虎日本董事会董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董事职位,辞职立即生效。
杨致远表示:“从创办雅虎到现在,这段时光是我人生最为激动和有价值的一段经历。但现在是我离开雅虎追寻其他利益的时候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杨致远在宣布辞职前并未通知雅虎其他董事成员,在近期的董事会电话会议上也没有任何暗示。
求杨致远离开雅虎董事会。
杨致远离开创办17年的雅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和雅虎曾是互联网崛起的第一代明星,却因为无法适应搜索和社交网络的崛起而日益暗淡。现在的雅虎早已不再是硅谷明星,未来也不再有精神领袖。雅虎的未来,和杨致远一样迷茫。
群雄纷战,尚未统一的互联网业,能称得上帝国的企业寥寥无几,但腾讯应该算一个。
多年来,马化腾带领他的“企鹅”帝国攻城略地,腾讯模式被业内专家反复研究分析,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将腾讯作为标杆……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腾讯的成功不是简单的企业成长历程,而是其独特基因和互联网发展关键点结合的共同产物。
吕静
2011年过去了,互联网公司老板们的问题单中又多了一条:“马化腾究竟是敌是友?”
而在这之前,外界送给马化腾的雅号是“模仿大师”,那句经典的“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网络语也只属于腾讯。十几年时间,这只小企鹅凭借着自己超强的QQ黏性和用户数量,在短时间内可以“踏遍”任意一个商业领域。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时间,马化腾成了“全民公敌”。
人称“小马哥”的马化腾在2011年开始进行转型:并购、扩张、投资,轰轰烈烈地演起了现实版的《纵横四海》。仅仅半年,50亿产业基金经小马哥之 手花掉了一半,互联网业、传统行业被统统“扫荡”了一整遍。可人们突然发现,腾讯似乎也并不可怕,尤其在资本遇冷时,腾讯的资金简直就是场“及时雨”。
复制模式
尝到甜头的腾讯加速全行业模式覆盖,虽然谈不上每个业务都顺风顺水,但背靠“大帝国”,其各个业务体系都能体验到“富二代”的优越感。
3000亿港元的互联网“市值王”,活跃账户数达到7亿,最高在线超过1.5亿。
华丽的数字背后是并不算迭宕的创业史。“模仿他人,再后发制人”,在舆论最尖刻的时候,马化腾被比喻成了“过河拆桥”的负心汉。
1998年,腾讯模仿ICQ的模式研发出QQ,并瞬间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群。就连马化腾也没想到,QQ运作竟然如此顺畅。因为,腾讯并不是第一家模仿ICQ的企业,之前的“前浪”都无一例外地死在了沙滩上。
随后在休闲游戏、网络游戏、门户、电子商务领域的渗入,QQ邮箱、QQ输入法、QQ旋风、影音、QQ团购业务的强势介入,再到对腾讯有着历史性意义的“联众落败”事件,马化腾初尝成功的滋味。
尝到甜头的腾讯加速全行业模式覆盖,虽然谈不上每个业务都顺风顺水,但背靠“大帝国”,其各个业务体系都能体验到“富二代”的优越感。一不缺钱,二不缺用户,“搅和”行业不可避免。
不管怎么样,腾讯的这种复制模式,让其成功地在“打江山”这场战役中获得完胜。但“保江山”的难题随之而来,马化腾最为郁闷的是:每当腾讯产品出问题的时候,就有特别多的人跳出来骂自己。
难被理解,积怨颇深,战争爆发了。
2010年11月3日下午6点,腾讯公司发布了“举世震惊”的《致QQ用户的一封信》,让用户在QQ和360之间“二选一”,拉开了互联网界有史以来最激烈3Q大战的序幕。
起因是,腾讯发现已经有2000万用户被360的扣扣保镖劫持。扣扣保镖掌握了这2000万用户的数据资料和人际关系。与此同时,360将扣扣保镖放在360安全卫士中,诱导用户备份所有的好友资料。这样将来360一推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就可以轻易把用户转移过来。
谨言慎行的马化腾不得不亲自面对外界质疑。“我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在我的演讲中不回避和360的纠纷,同时向大家阐述我理解的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在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10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马化腾坦诚的开场白迎来一片掌声。
对于马化腾来说,这次危机的后果要比外界想象的严重得多。他认为,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紧急避险的行动。腾讯如果再不制止,再过3天,QQ用户有可能全军覆没。
就在马化腾发表此番言论的7天后,在工信部等三部委的积极干预下,腾讯与360已经兼容。2011年4月26日,腾讯起诉360隐私保护器不正当竞争案做出判决,奇虎被判停止发行360隐私保护器, 赔偿腾讯40万元。
腾讯依然是IM界的老大。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腾讯QQ所覆盖的人群偏向低龄化的个人用户市场。马化腾这次把宝剑指向了MSN。这就有了后来的腾讯企业QQ业务,它和企业邮箱成为腾讯2012年新业务的重中之重。
开放逻辑
腾讯的开放平台有四大优势,流量、用户账户资源、社交网络以及支付平台,这是互联网企业征服市场的四大护法。
马化腾曾经说自己是一个很不错的产品经理。以至于自己在十年内出手的产品业务无一失手。但他的新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效益不错的产品进行资源互享?
2011年7月,腾讯正式提出“八大开放平台”。涉及内容大到QQ开放所转化成的“Q+”平台,小到“QQ电影票开放平台”。
而在这之前,互联网巨头们都已经打出开放口号,但马化腾心里清楚,手控7亿QQ用户,业界对于腾讯的期待非同寻常。
仔细算来,腾讯的开放平台有四大优势,流量、用户账户资源、社交网络以及支付平台,这是互联网企业征服市场的四大护法。
在腾讯内部,开放平台战略是由腾讯战略发展部来统筹各个开放平台之间跨部门协调的。它一部分由战略部构成,另一部分则由最具有开放经验的SNS平台 支持,而开放平台之间,还有代码经验库等共享资源,进行知识的积累,各个平台上应用的运行状况都收入其中,而它们也对各平台开放。
对外,腾讯开放平台矩阵有着统一的应用审核入口,腾讯的合作伙伴在其中申请应用,而腾讯将会统一判断这一应用适合哪个平台,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对接。
从操作方式来看,这绝对是个复杂的过程,但更为复杂的是,马化腾力图将腾讯产品渗透至互联网每个缝隙,直至成为网民必需的“空气”。
不过,开放平台仍然面对种种质疑,被经常提起的莫过于“开放背后是更大的垄断图谋”等言语,马化腾又遭遇质疑。
而这种种质疑导致了腾讯和其他互联网公司有着很大不同:一是其拥有经过多年面对质疑时更加成熟的心态;二是其商业模式的“反路径”发展:众所周知, 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是先提出商业模式,再用此吸引用户,而腾讯则是先用QQ积累了巨大的用户群之后,再进行商业模式嫁接。在这样一个用户为王的互联网时 代,任何一个模式运作对于腾讯来说都易如反掌。
《商业价值》的一段话似乎能说明一些问题,没有一个企业的开放是为了“济世”,所有的开放和平台化都是为了获得、或者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只要这种“垄断”对产业带来正向循环的价值,这种“垄断”就只能用市场竞争来打破,而不能成为制度和道德讨伐的对象。
企鹅之“群”
作为腾讯来说,和企业共同成长也许才是完善大产业链的最好方式。
企鹅是群居动物。
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的资料袋中,有一本名为《腾云》的限量赠阅刊物,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面对未来,我们的怕与爱。
一语中地。对于中小企业和合作伙伴来说,这句话恰恰是他们最想说给腾讯的。而作为腾讯来说,和企业共同成长也许才是完善大产业链的最好方式。
一个拥有50亿元人民币的共赢基金悄然成立。马化腾提前定了主基调:“我们不做具体业务运作。要投就选源头。可以投资,但不要控股。”之后的半年 内,广撒网式地花掉了20亿元,投资超过10个项目:注资开心网、参股金山、投资艺龙、F团、华谊兄弟.……。在互联网的版图上,企鹅的脚印越来越多。
马化腾在最近的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尽管这些投资会加大支出和不能即时获取回报,但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开放平台战略以及对各平台的投资,腾讯希望有助建立一个更健康的互联网行业生态系统,为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更高的价值,并在长远的未来让公司受益。
腾讯真诚的态度和低迷环境的压力,让接受腾讯投资的中小企业慢慢卸下防备之心,并且总能在公开场合听到相似的开场白:“我们得到了腾讯的入资,说明 我们的背景和实力是很强的。”不仅仅是投资,腾讯还计划引入外部合作伙伴。据腾讯内部人士透露,腾讯未来会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逐步开发其周围业务,包括 企业内部CRM的管理,ERP的管理,财务的管理等。“因此我们会越来越开放,积极吸纳各种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基于企业级市场的各种应用。”
轮番的投资行为与开放平台策略关系密切。腾讯目前的战略重点就是构建开放平台,并提出将使其社交平台覆盖三大领域,通讯(包括QQ和电邮)、社交网 络(包括腾讯朋友和QQ空间)和社交媒体(腾讯微博),并实现不同模块的全面整合。通过投资不同行业,精化覆盖密度,再用QQ进行串连,以形成腾讯帝国的 开放战略。
“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任何终端、任何接入方式,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用户需要什么,腾讯就提供给他们什么,或者自己创新,或者迅速复制已有。”
2007年2月12日,《小企鹅变身 腾讯起义》
“企业不能独立生存,一定要和行业、环境融合,我们在反思的是,很多事情是不是一定要自己做?如何与竞争公司合作?如何培育产业链?”
2010年11月29日,《马化腾:薄冰上作舞》
APTANA作为一款不错的IDE,确实非常不错,但用他也必须熟悉他, 下面是一些它的使用的部分快捷键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All Aptana Editors | Format | Ctrl+Shift+F | Aptana Editors | |
All Aptana Editors | Open Declaration | F3 | Aptana Editors | |
All Aptana Editors | Show Documentation | F2 | Aptana Editors | |
All Aptana Editors | Show Whitespace | Ctrl+. | Aptana Editors | |
All Aptana Editors | Toggle JS Comments | Ctrl+/ | Aptana Editors | |
帮助 | 关闭用户帮助托盘 | Ctrl+F4 | 在对话框中 | |
帮助 | 关闭用户帮助托盘 | Ctrl+W | 在对话框中 | |
搜索 | 在工作空间中查找文本 | Ctrl+Alt+G | 在窗口中 | |
搜索 | 打开“搜索”对话框 | Ctrl+H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新建”菜单 | Alt+Shift+N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保存 | Ctrl+S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全部保存 | Ctrl+Shift+S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全部关闭 | Ctrl+Shift+F4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全部关闭 | Ctrl+Shift+W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关闭 | Ctrl+F4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关闭 | Ctrl+W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刷新 | F5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属性 | Alt+Enter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打印 | Ctrl+P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打开文件… | Ctrl+O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新建 | Ctrl+N | 在窗口中 | |
文件 | 重命名 | F2 | 在窗口中 | |
文本编辑 | 上一个词语 | Ctrl+左箭头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上滚行 | Ctrl+向上键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下一个词语 | Ctrl+右箭头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下滚行 | Ctrl+向下键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全部展开 | Ctrl+Numpad_Multiply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全部折叠 | Ctrl+Shift+Numpad_Divid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切换折叠 | Ctrl+Numpad_Divid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删除上一个词语 | Ctrl+Backspac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删除下一个词语 | Ctrl+Delet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删除至行末 | Ctrl+Shift+Delet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删除行 | Ctrl+D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在当前行上面插入行 | Ctrl+Shift+Enter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在当前行下面插入行 | Shift+Enter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复位结构 | Ctrl+Shift+Numpad_Multiply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复制行 | Ctrl+Alt+向下键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将行上移 | Alt+向上键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将行下移 | Alt+向下键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展开 | Ctrl+Numpad_Add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折叠 | Ctrl+Numpad_Subtract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改写切换 | Insert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文本开头 | Ctrl+Hom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文本末尾 | Ctrl+End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更改为大写 | Ctrl+Shift+X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更改为小写 | Ctrl+Shift+Y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行末 | End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行首 | Hom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选择上一个词语 | Ctrl+Shift+左箭头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选择下一个词语 | Ctrl+Shift+右箭头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选择行末 | Shift+End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选择行首 | Shift+Home | 编辑文本 | |
文本编辑 | 重复行 | Ctrl+Alt+向上键 | 编辑文本 | |
查看 | 变量 | Alt+Shift+Q,V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同步 | Alt+Shift+Q,Y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备忘单 | Alt+Shift+Q,H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控制台 | Alt+Shift+Q,C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搜索 | Alt+Shift+Q,S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断点 | Alt+Shift+Q,B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显示视图 (查看: 大纲) | Alt+Shift+Q,O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显示视图 | Alt+Shift+Q,Q | 在窗口中 | |
查看 | 显示视图 (查看: 问题) | Alt+Shift+Q,X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显示位置”菜单 | Alt+Shift+W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上一个编辑位置 | Ctrl+Q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上一项 | Ctrl+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下一项 | Ctrl+.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前移历史记录 | Alt+右箭头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后退历史记录 | Alt+左箭头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打开资源 | Ctrl+Shift+R | 在窗口中 | |
浏览 | 转至行 | Ctrl+L | 编辑文本 | |
窗口 | 上一个编辑器 | Ctrl+Shift+F6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上一个视图 | Ctrl+Shift+F7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上一个透视图 | Ctrl+Shift+F8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下一个编辑器 | Ctrl+F6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下一个视图 | Ctrl+F7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下一个透视图 | Ctrl+F8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切换至编辑器 | Ctrl+Shift+E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将活动视图或编辑器最大化 | Ctrl+M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快速切换编辑器 | Ctrl+E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显示标尺上下文菜单 | Ctrl+F10 | 编辑文本 | |
窗口 | 显示系统菜单 | Alt+-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显示视图菜单 | Ctrl+F10 | 在窗口中 | |
窗口 | 显示键辅助 | Ctrl+Shift+L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窗口 | 激活编辑器 | F12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快速差别”开关 | Ctrl+Shift+Q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上下文信息 | Alt+?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上下文信息 | Alt+Shift+?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上下文信息 | Ctrl+Shift+Space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全部选中 | Ctrl+A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内容辅助 | Alt+/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切换插入方式 | Ctrl+Shift+Insert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删除 | Delete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剪切 | Ctrl+X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剪切 | Shift+Delete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右移 | Ctrl+Alt+右箭头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增量查找 | Ctrl+J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增量逆向查找 | Ctrl+Shift+J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复制 | Ctrl+C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复制 | Ctrl+Insert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左移 | Ctrl+Alt+左箭头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快速修正 | Ctrl+1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撤销 | Ctrl+Z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文字补全 | Ctrl+Alt+/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查找上一个 | Ctrl+Shift+K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查找下一个 | Ctrl+K | 编辑文本 | |
编辑 | 查找并替换 | Ctrl+F | 在窗口中 | |
编辑 | 粘贴 | Ctrl+V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粘贴 | Shift+Insert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编辑 | 重做 | Ctrl+Y | 在窗口中 | |
运行/调试 | EOF | Ctrl+Z | 在控制台中 | |
运行/调试 | Inspect | Ctrl+Shift+I | 在对话框和窗口中 | |
运行/调试 | Run Selected Command; | Ctrl+Enter | 在窗口中 | |
运行/调试 | 下一个内存监视器 | Ctrl+Alt+N | 在内存视图中 | |
运行/调试 | 切换内存监视器窗格 | Ctrl+T | 在内存视图中 | |
运行/调试 | 切换单步执行过滤器 | Shift+F5 | 在窗口中 | |
运行/调试 | 切换行断点 | Ctrl+Shift+B | 在窗口中 | |
运行/调试 | 单步跳入 | F5 | 调试 | |
运行/调试 | 单步跳过 | F6 | 调试 | |
运行/调试 | 单步返回 | F7 | 调试 | |
运行/调试 | 添加内存块 | Ctrl+Alt+M | 在内存视图中 | |
运行/调试 | 继续 | F8 | 调试 | |
运行/调试 | 调试上次启动 | F11 | 在窗口中 | |
运行/调试 | 转至地址 | Ctrl+G | 在呈示表内存时 | |
运行/调试 | 运行上次启动 | Ctrl+F11 | 在窗口中 | |
运行/调试 | 运行至行 | Ctrl+R | 调试 | |
项目 | 全部构建 | Ctrl+B | 在窗口中 |